网站地图 移动站 咨询热线:+86-731-55579958
手机二维码
湖南华远实业有限公司欢迎您!

很多养老院,正在经历“四大折腾”

发布日期:2025-07-05 发布人: 转发自新华养老週刊 浏览次数:16
中部地区人口大县经营养老院十年的王淑芬,最近常常失眠。她的办公桌上放三份检查整改通知书,养老机构工作群里还不时响起民政局干部催要数据报表的提示声,同时还要时刻准备着迎接上级领导的暗访抽查"上个星期消防来查应急通道,这民政要求在大门口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又要查食品安全"她翻着密密麻麻的检查记录苦笑,"这些检查不是不好,但一个月来七八拨人,我们连照顾老人的时间都没了。"

王淑芬的遭遇,折射出当下养老院经营者的集体困境。在老龄化浪潮催生的万亿级市场背后,这个承载着民生重任的行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焦虑。政府、老板、同行、老人家属,原本应共同托举养老事业的四方力量,却在现实中化作四股撕扯的力量,让养老院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中部省会城市的城郊结合部一家新建的养老示范园区内,会议室墙上挂着十余"示范单位""标准化试点"的金字招牌。面对着满墙的荣誉,院长张建国却对着上的荣誉证书叹气:"这些牌子都是用成本堆出来的。"

为打造养老项目标杆,当地民政部门要求该养老院必须配套价值50万元的智慧养老平台而事实上全院工作人员满打满算会用的人也就只有两三个稍微年轻点的工作人员,平时基本没有用处,只有上级领导来视察时才会打开屏幕,让院里的小年轻花个两三分钟的时间给领导做个演示。在创建省级示范单位期间,上级要求全院更换成某指定品牌的护理床,每张床价格比市场价高出500元。"我们核算过,光是这些'标杆建设'的硬性投入,就吃掉了三年的预期利润。"张建国说。

这种行政干预并非孤例。东部某县级市要求所有养老院必须配备中医理疗室,即便当地老人对中医需求寥寥;西南某地级市强制推行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每个床位每年收取680元平台使用费,却因系统适配性差沦为摆设。

另外,王淑芬的遭遇也非个例,频繁的行政检查更让经营者疲于奔命。某养老机构负责人统计,一年要迎接消防、市场监管、民政、卫健审计十余个部门的单独或者联合检查,高峰期一个月要准备8份不同的迎检材料。"每次检查都要停业半天,护理员放下手头工作搞卫生、整档案,老人的生活节奏全被打乱。"一位院长满脸无奈

基层执法的随意性加剧了这种困境。北方某县城的养老院因消防通道宽度差了5厘米,被责令停业整改三个月;南方某社区养老中心因未在食堂公示栏标注调料保质期,被处以2万元罚款。这些看似合理的执法,在经营者眼中却充满荒诞:"消防通道差的5厘米,整改要花30万;调料保质期公示这种小事,为什么不能先提醒整改?"

监管的初衷本是守护安全底线,但执行中却异化为“台账大赛”。东部某地级市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养老院平均需准备42类档案,专职文书人员工资占运营成本12%——这笔钱本可多雇两名护工。


“我做养老是想回报社会,但有些投资人纯粹在赌博。”之前在北方某四线城市搞房地产开发的老板陈建明的养老项目已亏损三年。他最初听从“顾问”建议,在郊区拿下百亩地打造“养老CBD”,配备高尔夫练习场和红酒窖。结果每张床位月成本高达1.2万元,而当地养老金均值仅3600元。如今园区入住率不足20%,近千张床位在暮色中沉默如墓。

这种浮躁心态体现在经营策略上,就是盲目扩张与模式复制。西南地区一家起步较早的连锁养老品牌三年扩张17家分院,因护理骨干抽调导致服务质量滑坡,引发集体退住;上海某资本收购三家养老院后强推“标准化”,要求失能老人统一早晨六点起床洗漱,引发家属激烈抗议。更有甚者,近两年暴雷的一些养老企业违规吸储揽储搞非法集资,不仅严重损害了老人的权益,更是严重污染了养老服务行业的生态

更隐蔽的伤害来自管理乱象。“老板突然要求全员学稻盛和夫哲学,每天晨会喊口号。”广州某养老院护士长苦笑,“可我们连基础护理排班都排不过来”。当管理层沉迷于“品牌升级”“上市对赌”,一线护工却在为护理提成和夜班费抗争。数据显示养老护理员年流失率超40%,而具有专业资质的康复师缺口达50万人。一位从业15年的资深院长讲述亲身经历:某投资公司收购养老院后,派来的总经理是做互联网出身,强行推行"去护理化"管理,要求护理员每天花3小时做数据录入;某连锁机构为降低成本,将双人间改成四人间,导致老人冲突频发。

资本的游戏规则与养老服务的长期性天然冲突。“养老院回本周期通常要8-10年,但投资人往往要求5年盈利。”在养老行业浸淫10余年的吴敏霞称“压力传导到基层,就是克扣餐标、降低护工配比,最终恶性循环”。

在养老产业的风口下,大量资本涌入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机遇,更滋生了浮躁的经营心态。某连锁养老机构创始人坦言:很多老板把养老院当房地产项目做,想着拿地、建楼、抵押、扩张,根本没耐心做服务。

中部某省会的主城区,两家养老院规模、档次相差无几的养老机构仅隔着一个街区,收费却相差悬殊:一家每月2800元,另一家5500元。低价养老院的负责人透露玄机:市场蛋糕就那么大,你不去抢客源,迟早都被别人抢。先把老人吸引进来再说,我们再从其他的地方压一压成本

这种恶性竞争近年来在养老市场屡见不鲜。为争夺客源,部分机构打起价格战,通过压缩服务成本降低收费标准。更有甚者,在未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运营,有的将民宅改造成养老院,有的借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养老服务。这些非法机构因成本低,常常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揽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某养老协会秘书长痛心疾首:"这些违规机构出了问题就跑路,最后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去年某地发生的一起非法养老院虐老事件,导致周边三家正规养老院的入住率集体下降20%。

行业规范缺失加剧了市场乱象。目前养老服务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同机构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差异巨大。这种模糊地带,为违规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提供了生存空间。


“您母亲把护工的脸抓伤了。”“肯定是你们先虐待她!”在北方县城的养老机构认知症专区,家属与院方工作人员的争执穿透走廊。护理主任刘梅展示手机里的视频:老人因幻觉突然攻击护工,三名护理员用毛毯包裹保护。“我们建议转介精神专科,家属却坚持‘加钱就能解决’。”类似纠纷该院每月处理五六起。

这种矛盾源于认知错位一份调研显示68%的家属认为“全托护”等于“无限责任”,从剪脚指甲到深夜陪聊都应包含在内。家属往往将养老院视为全能的"超级保姆",要求其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而实际上,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在某高端养老机构担任护理主管的韩雪举例:有家属要求我们每天给卧床老人做三次全身按摩,但按规定每位护理员要照顾5-8位老人,根本无法做到。

更棘手的是风险责任的无限扩大。某养老院因老人夜间起夜摔倒,被家属索赔80万元;某护理员因搀扶老人时动作稍快,被指"粗暴对待"。这些案例让经营者如履薄冰,有的甚至在合同里注明"不承担任何意外责任",但这样的条款往往不被法律认可。

情感因素加剧了服务矛盾。当子女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时,内心常伴随着愧疚感,这种情绪容易转化成对服务的过度苛求。某养老机构的心理顾问指出:"很多家属投诉,本质上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机构养老行业普遍亏损的下,来自政府、企业老板、业内同行和老人家属的“折腾”,进一步放大了行业焦虑,也增加了多方博弈的成本。

如何破局

唯有在多方博弈中寻找平衡点。政府需要从"完美主义"的监管思维转向务实的引导思维,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减少重复检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行业扶持上;经营者要回归服务本质,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行业需要建立自律机制,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净化市场环境;社会则应加强对养老服务的理性认知,引导家属树立合理的服务预期。

养老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它关乎万千家庭的幸福,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温度。当政府、企业、行业、公众能够形成合力,在规范与发展、公益与商业、责任与理解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养老院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这场关乎养老产业未来的突围之战,需要每一方的智慧与担当。






本文TAG:

技术支持:竞网智赢

Copyright ©2018 湖南华远实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19397号-1 营业执照查询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86-731-55579958